📝

BN.人人都能用英语

📖 书籍信息


封面
 
书籍信息
书名
作者
状态
待开始 阅读中 已读完
为什么读
简评
喜爱度
🗓阅读记录
阅读记录和成就
 

🌈 实践


🕸全局与骨架
用几句话概况全书内容
用思维导图,结构化记录本书的核心观点。
 
 
 
🦋对我的改变
阅读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
🗃读后感
读完该书后,受益的核心观点与说明...
 

🔖 书摘


书里那些有趣、有用的内容、观点、思想。
 

起点

有些知识,不仅要了解,还要深入了解。为了深入了解,不仅要学习,还要实践,更要反复试错,在成功中获得激励,在失败中汲取教训,路漫漫其修远,上下求索才可能修成正果。小到开车,大到创业,个中所需要的知识莫不如是。面对这样的知识,我们要了解
  • What──它究竟是什么?
  • Why──为什么它是那个样子?
  • How──要掌握它、应用它,必须得遵循什么样的步骤?
然而,有另外一种知识,往往还是格外重要的知识,在知道它的那一瞬间就可能开始发挥重大的作用,甚至,在知道它(What)的那一瞬间,它所有的重大作用全部都发挥完毕(至于Why和How,甚至可能在了解它的What那一瞬间早已经不言自明)。
 
观念一:
我们有可能把外语用得比母语更好吗? 能。
 
观念二:
高考词汇大纲里的英文词汇数量,悄无声息地向每一个孩子传递着这样的消息:
  1. 英语很难很难……
  1. 你很笨很笨……
  1. 一天能学两个单词就很了不起了!
 
一个想法必须足够简单才可能被植入;越是简单的想法,在植入之后越是根深蒂固;因为拥有这个想法的人无法分辨这个想法是自己的还是被植入的。
 
很多的时候,人傻是被教出来的。教育这东西,从来都是在失败中发挥作用──所以成功必然是偶然。教育的古怪之处在于,如果把学生当做天才去教育,学生几乎注定不会成为天才,因为天才是靠自学的;但是,如果把学生当做弱智去教育,那学生肯定会变成弱智──因为人傻是被教出来的。
 
安慰剂效应
评论:如果我知道有英语培训机构存在能把人的英语培训的很好,而且有很多人都能习得英语。那么我就觉得我也可以。我知道这是可以做到的。就会有信息去做这个事。
 
关键期理论,只有在关键期内,大脑才是“可塑的”(Plastic)。区域论”的坚定支持者──而区域论,很久之后才被学术界推翻。区域论的言外之意则是,一旦大脑的某个区域损坏,那么那个区域所管辖的功能就无法恢复了。
现在科学家们相信,大脑的可塑性极强,并且从始至终一直存在着这种可塑性。一切来自外部的刺激(尤其是系统 的训练)都会对我们的大脑产生影响,而大脑的结构和功能都会随之发生变化。
认为是“硬件”局限的问题,现在已经清楚地被证明(至少部分是)是“软件”开发问题。
  1. 大脑是可塑的;
  1. 并且它自始至终都是可塑的;
  1. 甚至它还会重新组织自己(Reorganizing),通过恰当的训练,它能用另外一个区域习得已被毁坏区域的能力……
大脑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可以利用其它未受损的部分重新习得受损部分的功能(学术上叫做“remap”、“reroute”、或者“rewire”)
 
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者来说,最直观、最有意义的好消息是
  1. 什么时候开始学都不晚;
  1. 只要方法得当,并加以时日,一定能学好。
  1. 甚至,第二语言也可能超越母语成为主导语言。
 
只有不断地“用”,才能真正地“学”,因为所有技能的习得,都要靠试错(Trial and Error)。
知识的习得过程离不开试错,没有试错,就不可能有全面而真实的进步。所以,要知道犯错是正常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做事的时候,出错是必然的,如果正在做事却一点错都没有,那不是做事──那是在做梦。
 
如果有一样东西你必须学,它不可或缺,你学不会就无法继续生活……那这样东西不用任何人逼你,不用任何人向你灌输“它太有用了!”,你都会玩命地去搞定它。假设有人挡住你的去路,阻挠你学那个不可或缺的它,你甚至可能为此拼命……
 
“无声的事实”是很强大的,强大到绝不可掩盖的地步。潜移默化的教育最有效。
评论:身教大于言传。
 
口语之所以难以习得,是因为它本身属于输出,所以,一定要比输入难度高很多。有效的输出,不仅需要有效的输入,还需要有效的处理(思考),这样来看,练就流利的口语比练就流利的阅读难上八倍都不止……
 
不知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用英语获取信息,用英语交流……反正,用就是了。
 

口语

你的问题也许不在于你不会说,而在于你没什么话可说。
(1) 一定要用本子记录 准备一个笔记本,随身携带。每天花十分钟到半个小时,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用中文记录下来。坚持一段时间之后,每天再多花点时间把那些你要说的话用英文表达出来,并记录下来。
 
(2) 根本不知道该如何用英文说怎么办?
解决方案: 管它对不对,地道不地道,先想办法表达出来。但是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记录的习惯无比重要,因为有记录,所以,将来“偶然”获得答案的时候,知道应该补在哪里。
 
(3) 学会“换一种说法”
有很多时候,你要表达的东西在英语中根本就没有对应概念。这样的时候,就必须通过“换一种说法”去搞定。比如早恋这个概念在英文中就没有直接的对应表达。
 
(4) 使用平实的、朴素的、没有修辞的中文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特定的修辞方式。成语、俗语也常常是难以翻译,甚至无法翻译的。这个简单的原则──使用平实的、朴素的、没有修辞的中文记录思想──在写作中也特别实用。很多人觉得英文写作困难,可实际上,那困难是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因为他们在表达思想的时候,不小心依赖了太多母语的修辞,乃至于,几乎不大可能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那些充满了修辞的思维。
 
(5) 不是应该用英语思维吗?
诸如“英语思维”之类的所有概念(包括“英式思维”、“美式思维”、“中式思维”、“母语思维”、“外语思维”等)都建立在一个重要的前提之上,即,语言是人类思考的必须。
但是,语言并不是人类思考的必须!
那么“英语思维”之类的概念就是虚无的,至少是“靠不住的”,因为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使用语言进行思维。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思考有某种特定的语言如何表达思维结果,而非依赖语言去得到思维结果。
 
(6) 理解、表达与翻译之间的微妙差异
我们所使用的语言限制我们的思维。
每个人都不仅仅应该是“学习者”,而是一上来就应该是“使用者”。
首先,翻译并不是大多数人学习外语的目的。大多数人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使用外语,而“翻译”,只不过是外语的众多用处之一而已。但是,“这句话怎么翻译?”这个问法,却无形之中把这只不过是“之一”的用处变成了全部,正是所谓的本末倒置。 其次,翻译起码可以分为两种,直译和意译。其实大多数情况下,这样提问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问的实际上是“这句话怎么直译?”可事实上,很多时候,哪怕很多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句子都很难直译,甚至没办法直译。
其实,对英语学习者(将来的英语使用者)更为重要的是“理解”,而非“翻译”。就算是有时需要翻译才能理解,那么需要的往往更多是“意译”,而非“直译”。
任意两种语言之间(并不仅限于英文和中文之间),不大可能处处都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我们经常会遇到找不到对应中文的英文概念(比如,serendipity),或者中文的某个概念在英文中很难找到对应(比如,大队长)。这时,我们甚至无法借助“意译”,只能借助更为繁杂的诸如详细解释、重新定义,或者创造新词等手段……
当遇到一个不能理解的句子之时,最正确的提问方法可能是这样:“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或者“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7) 着重收集“不直观的对应”
掌握另外一种语言(外语),真正的难点在于掌握它与已习得语言(母语)的不重合之处。直观的一一对应,其实没什么难度。
而所谓的“不地道”,其实不过用母语的表达习惯去说外语。比如:   •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 我从未想过…… • 你竟然跟我这么说话! • 就知道你有这本事! • (这)听着耳熟吧? • 我想不起来那名字了……
 
如果“直译”的话,就很别扭:   • If I didn’t remembered wrong… • I never thought of/that… • How dare you talking to me like this! • I know you have such a capability! • Does it sound familiar? • I cannot remember that name…
 
“地道”的说法是这样的:   • If my memory serves, … • It never occurred to me that… • Are we really having this conversation? • Always knew you had it in you! • Does it ring a bell to you? • That name escapes me….
 
收集这类“不直观对应”的方法很简单。最朴素的方法就是随身携带个小本子,随遇随记。
 
(8) 长篇大论更要提前写出来
市面上的大多口语书,最大的局限在于他们基本上只局限于“只言片语”,而不是完整的语篇——完整的语篇,总是被归结到“高级口语”部分。事实并非如此,即便一个思维简单小孩子,在使用语言的时候,也常常表达他完整的思想,即,只言片语肯定是不够的。 所以,无论你想说什么,都最好提前写下来。当然,熟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在脑子里演练一遍就可以了。不过,这个“熟练到一定程度”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做到。在做到它之前,就别嫌麻烦:写出来!
 
钟道隆先生的见解:“我发现我说不出没准备过的话”。
做不好的原因归结为“没天分”而不是“没充分准备”,所以,从未了解提前准备的重要,也因此做任何事情从来都只靠“临场发挥”——殊不知,“临场发挥”是那些提前充分准备的人才可能有的能力。
 
钟道隆先生一段话
有的人只看到我现在的英语水平比较高这个结果,不了解这个结果是通过怎样的艰苦努力才达到的。于是很容易认为我聪明,记忆力特别好,所以学会了英语。其实记忆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锻炼得到的一种能力。
关于我是怎样通过刻苦努力才学会英语的,我可以举出三个人的话来说明这一点。
一位是我在沈阳工作时的领导,看到我废寝忘食日复一日地苦学英语,对我说:“像你这样学,是要感动上帝的”。
另一位是中国电子设备系统工程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她每天上班路过我办公室时总是看到我在听写,很有感触他说:“我没有见过一个像你这样用功学英语的人”。
最后一位就是我的妻子,看见我一有空就学英语,录音机哇啦哇啦地响个不停,说:“你怎么这么笨,学了这么长的时间还学不会?”其实别人说我聪明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吗?为什么我不顺着说下去:“是呀!对我来说学习英语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有空的时候听听录音带,写一写,不知不觉就学会了”,从而使别人更认为自己确实是够聪明的呢?因为事实不是那么一回事。有一位看了我《慢速英语人门》初槁的人对我说:“你不应该把自学英语的实际困难如实地写出来,而应该把它说得容易一些,这样读者才有信心来学”。我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因为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假。我要如实地把自学的困难说够,以便使读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没有外教行不行?
主张的口语习得方法不过是“把自己想说的先写下来,然后不断练、不断改”而已。
绝大多数最终拥有良好写作能力的人基本上都是靠自己,多读、多写、多改、多练、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多积累。
有些人一辈子什么都“多”做,有些人一辈子什么都做得不“多”,甚至干脆不做。
有两个方法更为有效:
  1. 自己给自己改作文;
    1. 自己给自己批改作文,有个很重要的诀窍:不要写完马上改,而是隔天再修改。你当时那么写(即便是错的)就是因为你认为那么写是对的。这种惯性在刚写完的时候最大,表现最强。所以,写完之后马上修改很可能事倍功半。隔一天就不一样了,很多错误在你眼里几乎是跳出来的,并伴随着惊讶“哎呀!我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
  1. 帮别人改作文。
    1. 挑错比写文章容易多了,尤其是别人的错,更容易被你找出来。有趣的现象在于,批改者往往比被批改者收获更多。
       
产生深刻记忆的最有效手段无非两种:重复、惊讶。
 
6. 自我检查列表——几乎所有人最常犯的错误。
  • 单词拼写错误:未按照单词的正确拼写方式书写单词,但不包括由于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差异所带来的单词拼写差异。
  • 名词单复数形式错误:错误地使用了名词的数,包括:使用了不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使用了集合名词的“复数”形式,在应该使用复数的地方使用了单数名词(或反之)等。 • 单数可数名词未受限定:句子中出现的单数可数名词之前没有使用限定词,包括冠词、不定代词、指示代词、名词或代词所有格、数词与某些形容词性的物主代词。 • 词性错误:在选择词汇的过程中忽略了英文词性的特性,仅按照含义来使用词汇,从而发生了词性使用错误的现象。 • 修饰关系错误:违反了词汇修饰的规则,采用了不恰当的修饰关系。包括用* 形容词修饰动词、形容词修饰形容词,副词修饰名词等。 • 搭配错误:句子中出现了不合适的词汇修饰、限制、说明现象,或者错误地使用了固有的词汇搭配形式。 • 词序错误:未使用正确的、符合习惯的表述语序来对内容进行陈述。其中包括修饰词顺序错误,该倒装时没有倒装等。
  • 非谓语动词使用错误:错误地使用了现在分词、过去分词、或动词的不定式。其中包括: • 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误用:作者没有保证逻辑主语与分词的一致性,即当逻辑主语发出动作时使用了过去分词,而在承受动作或状态时使用了现在分词。 • 不定式与动名词误用:动名词表达的是“状态,性质,心境,抽象,经常性,已发生的”;不定式表达的是“目的,结果,原因,具体,一次性,将发生的”。 • 介词误用:错误地使用了介词。 • 连词误用:错误地使用了连词。 • 关系代词误用:在定语从句中错误地使用了关系代词。 • 冠词误用:没有分清楚定冠词和不定冠词的区别,或对两个不定冠词的用法不清楚而错误的使用了冠词。 • 代词误用或指代不明:作者使用的代词的数或者性与名词不匹配,或者读者无法直接判断作者使用的代词所指代的对象。 • 句子不完整:句子中某成分,尤其是构成句子的主干成分残缺。 • 主谓不一致: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在”数”上不满足一致关系。 • 违反主句专一原则:当一个句子由多个分句组成非简单句时,作者没有确保有且仅有一个主句,即所有从句必须有连词、关系代词或者分号等引导或隔离,但必须保证有唯一的主句。犯此类错误的句子叫做”流水句(run-on sentences)”或”逗号拼凑句(comma splice)”。 • 比较句错误:包括作者在比较句中的比较主体不一致,即在一个比较句中,作者所引入的两个比较对象不具备同样的本质和属性,即”不可比”,或比较级使用错误等。
  • 并列主体不一致:在并列成分中,作者没有做到并列双方在结构、功能、性质方面完全对等。 • 时态错误:句子谓语动词所使用的时态与句子所在的上下文环境不一致。 • 语态错误:句子谓语动词所使用的语态(主动/被动)与主语不一致。 • 语气错误:句子没有根据上下文采用正确的实语气或虚拟语气。
 
关于思考
  1. Thought and Knowledge: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Thinking 4th edition, by Diane F. Halpern
  1. Thinking and Deciding, 4th edition, by Jonathan Baron
  1. Argumentation: The Study of Effective Reasoning by Zarefsky David (Audiobook)
  1. Craft of Research, by Wayne C. Booth, Gregory G. Colomb, Joseph M. Williams
 
关于文风
  • On Writing: A Memoir of The Craft by Stephen King (with audiobook) Style: Toward Clarity and Grace by Joseph M. Williams
 
最好的写作课程:Building Great Sentences
 
8 秘密武器——复述
每个文化中的每个人在这方面都一样——终其一生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复述别人说过的话。首先语言文字很难纯粹“原创”,其次绝大多数情况下确实也没有 必要“独一无二”。更为重要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目标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为了从事诗人、小说家之类的职业,而是希望多掌握一门用来承载信息沟通交流的工 具——这种情况下“复述”几乎占据了第二语言应用的全部。
 
9. 貌似多余:其实连哑巴英语都并不那么坏
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并不像当初想象得那么容易,那么先突破一个也是可以的。
外语用得不好是正常的——无论对谁来讲都是如此。但用的不好并不意味着说“不能用”或者“不该用”。换个角度来说,恰恰是因为用得不好才应该多用勤用。多用一点就比原来用得更好一点——这其实就是所有工具的特点。
 
学习英式发音及其音标,可以用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中文站的Flash教程《Guide to English Phonetc Symbols》 学习美式发音及其音标,可以使用爱荷华大学的美国音标在线学习程序《 Phonetics: The Sound of American English》
 

语音

1. 发音很重要,但显然不是最重要的
有很多人不同意“发音其实没那么重要”的观点,但这并不妨碍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及其重要意义。
作为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使用的人,完全不必因为自己的发音不标准、不好听、不清楚感到自卑,那其实是正常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
 
2. 我们完全有能力大幅度改善发音
花时间修正我们的“过滤器”,甚至,我们可以干脆重建我们的“过滤器”——因为大脑是可塑的,大脑甚至是可以重组的。只不过,需要时间而已。
“语言习得关键期”滥用者最大的谬误在于他们把“语音”等同于“语言”——明摆着是两回事儿的东西竟然分不清楚。事实上,尽管关键期真的存在,但它所影响的准确地来说,是“语音”,而非“语言”。语音只不过是语言的一个方面。年幼的人更容易习得的其实只有语音而已,而语言的其它方面并非都是如此,比如,词汇的习得,显然是越学越快,青年人强过少年,老年人(那些活到老学到老的人)强过青年人;
 
学习一门技能,本质上来看就是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建立连接的过程。
每一项新技能的习得,都需要在大脑神经细胞之间中建立亿万个新的连接。这样艰巨的任务当然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在这耗时费力的过程中还存在所谓的“平台期”——即,某一段时间无论如何大量训练都看起来毫无进步。
那么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需要巩固多长时间才能变得“难以弃用”呢?Paul Bach-y-Rita教授的解释是“六个月”——这个时限与人类生育普遍需要十月怀胎一样很难跨越。
 
3. 最大的障碍:害怕被嘲弄
对于来自他人的嘲弄,如果你竟然在意了,那就真的让人家得逞了,因为你受伤了,他幸灾乐祸了。如果你全然不在意,他就没劲了,因为无法因此获得快感了——脆弱的家伙就只能自己生气了,或者生自己的气了。
 
4. 多听多听再多听
重塑自己的语音,应该从“改建”或者“重建”自己的语音过滤器开始。我们必须重新习得对目标语言(比如,英语)所使用的语音的识别能力。
最有效的方法其实是零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听觉输入量
另外一个很多人没想到的事情是“循序渐进”不一定是好策略,至少在“重建语音过滤器”时不是好策略。是否听得懂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要让自己负责听觉的那部分大脑长期持续接受足够多的英语语音刺激。
 
还有一个看似不合常理的建议是“不要只听标准录音”。很多人的学习之所以事倍功半,就是因为他们的做法与“语言自然习得方式”相左。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那样,至少要坚持六个月,我个人建议每天的输入时间不要低于四个小时——只要开始做,就会发现其实并不难,因为“哪怕听不懂都无所谓”。听得多了,听得久了,早晚有一天想听不懂都不太容易。当然,即便是最初的时候,为了效果更佳,可以有意识地渐渐提高文本难度,并且最好配合精读。
 
6. 要宽于律己
“严于律己”是好习惯。但是,在尝试着重塑自己的语音之时,则大可“宽于律己”。实践中,我甚至告诉学生,第一原则就是(至少)暂时不必过分追求“标准”——事实上,追求也没用,因为无论是谁也做不到短时间之内就达到所谓“标准”
 
7. 放慢你的语速
事实上,很多中国学生都在抱怨正常速度的英文“太快、听不懂”的同时,他们自己讲英文的时候却比老外快很多——这并不是一个很容易观察清楚,也不是一个很容易能够说清楚的现象。
人们往往混淆因果。听外语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因为人家说得太快所以我才听不懂”,而是“因为我听不懂所以才觉得人家说得太快”。
 
8. 比连读更重要的是停顿
也许是因为人们在讲外语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地想更快一点,所以,在研究自然语流特征的时候,都不由自主地更为关注“连读”。事实上,连读可能是所有自然语流特征中最不重要的一个,道理也很简单,熟练了自然就连起来了,不熟练的时候非要连起来就格外地生硬。
 
字典里的单词读音(真人发音朗读录音),尽管是单个词发音,重音音节之前却往往没有能够明显感觉到的停顿(也可能恰恰是因为只读一个单词)。这可能也是大多数初学者很少注意到这种停顿存在的原因。
 
无论是讲哪一种语言的人说话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根据句意使自己的声音不断地在轻重缓急之间变换。分不清楚停顿,就无法掌握节奏,而如果掌握不了节奏,一切都很难办。
 
其实,很多的时候(也应该是更多的时候),我们所谓的“发音不好”,并非我们哪些英语音素发音不准确、不标准,而是干脆把单词整个都念错了。
所以,1)一定要恶补音标;2)查单词一定要读音标,并且在自己的文本上做出相应的记号;3)不要想当然地读单词。
 
1. 一定要学会音标
以下是一个总结性的音标学习策略
首先确定自己有足够的朗读经验。比如,每日晨读一小时(听录音读课本就好)坚持了至少三个月以上。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多数语言都已经把握得足够好(要很久以后才能做到接近“标准”呢),于是,学习音标就有了保障。
 
有必要花时间学习英文的拼读规则。忽略拼读规则是绝大多数英语学习失败的人犯下的错误。
——自然拼读。
 
英音与美音的发声原理大致相同,细节差异实际上并不大——英音和美音的差异多多少少被许多人夸大了,而英音美音之间差异对说话者的影响更是被夸大得过分玄乎。
 
首先,只要你不是从小就开始说英语的,那么十有八九最终你能说得必然不是标准美音,也不是标准英音,而是国际英音(international accent)。其次,究竟会有谁那么在乎你的口音呢?再说,沟通是否良好,语音的作用只占其中的很小一部分;而语音作用之中,口音作用所占的比例又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于是,最终,仅仅口音本身几乎并不影响良好的沟通——尽管谁也不否认口音越地道越好,起码自我感觉更加良好
良好的沟通需要   • 思考能力——你最好有能力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 组织能力——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效果可能全然不同; • 观察能力——基本的情商总应该有吧?要看什么人说什么话,或者起码需要调整说话方式; • 文字理解能力——不仅要听得清还要听得懂人家说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什么言外之意;
最好还要有 • 足够的知识储备——就算你语音地道又怎么样?若是你缺乏基本常识,谁愿意跟你只是打打招呼聊聊天气,而后就不知所云? 英语只是表达媒介,很多人之所以练就一身“哑巴英语”,其实并不像很多老师或者培训班说的那样缺乏英语训练(或者什么口语训练),而是缺乏刚刚提到的各种能力或者起码其中的一些能力。想想看吧,可怕的并不是“不会说”,而是“没什么可说”,发音再好,口音再地道,又怎么样呢?
 
跟读训练具体步骤
第一步是精读文本。
第二步是反复听录音,做自然语流修正标记。
第三步,反复跟读。
第四步是录音矫正。
 
印象深刻往往只来自两个方向,1) 大量重复;2) 意外发现。
 

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育的最古老、最普及、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训练方式。
2. 朗读有助于提高文字理解能力
3. 朗读训练会潜移默化地提高阅读理解速度
阅读理解速度的瓶颈在与理解速度,而绝非输入速度。朗读是提高阅读理解速度的最有效训练手段——尽管从感觉上来看并不那么直观。
“输入”的方式至少有以下常见的三种: • 扫读:只用眼睛快速浏览文字(本质上来看是必然以遗漏一些信息为代价 • 默读:在用眼睛浏览文字的同时脑子里有一个声音在“说”这些文字,并不实际发声 • 唇读:在用眼睛浏览文字的同时嘴唇翕动“说”出这些文字 • 朗读:大声把自己读到的文字说出来
 
4. 不必专门练习听力,朗读就够了
只要说得出,就能听得懂——不管是哪一种语言。所以,只需要练说,而没必要专门练听。很多人所谓的“听力不好”其实是说得不好造成的。
 
5. 朗读训练可以提高语言文字记忆能力
记忆力的提高促进理解力的加强,同时,理解力的发展也会促进记忆力的发展。
 
6. 朗读训练能够提高表达能力
朗读训练会提高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无论是说还是写。大量的朗读会使你不知不觉记住大量的表达法。越是常用的、越是必要的表达法,在各种文章中重复出现的频率越高,而通过大量地重复,这些表达法会慢慢刻在脑海中。按照心理学家的说法就是这些信息会慢慢从短期记忆区域移动到长期记忆区域,即,这些表达法会渐渐成为你的“内嵌”(build-in)表达手段。
 
7. 朗读训练可以提高语言文字模式识别能力
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很多“模式”就会不由自主地刻在脑子里,慢慢转化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识——那种我们的英语老师常常闪烁其词的“语感”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
 
10. 词汇量不是问题,概念量才是瓶颈。
清楚地理解每一个遇到过的概念(管它是中文还是英文),是最为省时间高效率的生活方式
想单纯靠“使用英英词典”而提高水平的想法其实非常幼稚。而很多的时候,使用英汉版,或者英汉双解版,才是真正有效率的方法。其实,英英词典也好,英汉词典也罢、抑或英汉双解又如何?要查才行。无论哪一个,查了就会有收获,不同的词典对照着查就会有意外收获,查了认真记录就会有终生收获。然而不查就没用。绝大多数人水平不高的原因并非是用的工具不好,而是不会用工具,甚至干脆只拥有工具而从不使用工具。
 

语法

《朗文英语语法》和《朗文高级英语语法参考及练习》
《剑桥中级英语语法》
这本书介绍100多个重要语法点,单数页介绍一个小节,双数页是针对前一页的填空练习。如果每天读上2~3个小节,并完成随后的练习,大约两个月多一点点可以完成一遍。绝大多数人即便下了决心,这一辈子都做不完哪怕一遍。坚持两个月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事实上,做一遍是不够用的。要逼着自己反复做上至少三遍——总计大约需要半年时间。
 
《Collins COBUILD英语语法大全》
所有的例句全部来自基于真实世界的语料而搭建的数据库。
更加关注“语用”。这本语法书是“以功能为导向”的,而不仅仅是过去那种“以规则为导向”的。
 
《新编英语阅读手册》叶永昌
 
反复通读至少一本语法书!!!
建议学生通读语法书的方法是这样:
  1. 逐页浏览;
  1. 仔细阅读每一个例句(而那些语法概念能不能完全理解,能不能一次就记住倒在其次);
  1. 判断这个例句的英文表达与中文表达是否相当地“非一一对应”?如果是,则做出标记(要是有“呀,让我用英语表达这个意思,可能说出来的就不是这样了!”的念头的话,就应该做标记了);
  1. 积累到一定数量,就把这类句子摘录出来,做成替换练习模板,反复造句并朗读,直至熟练;
  1. 继续浏览;
  1. 通读一遍之后,如此这般再反复几次……
 

精读

读书,就要读好书。读好书,就不能随便翻翻。所以,这么多年里,无论我读什么,只要认定那是一本值得读的书,我就会精读,并且往往要精读许多遍。后来我也常常跟学生说,好书,不是翻的,是读的——精读(当然,更为文绉绉一点的叫法是“研读”)。
 
读好书一定要慢!
“泛读”只有一种用处:用来粗略地判断拿在手中的书质量如何。
 
Google + Wikipedia + English = Almost Everything”
 
人类的大脑有一种特殊且有强大的功能,叫做“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zation)。
 
精读的方法
  1. 挣扎着搞清楚每一句话的确切含义。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查词典,查语法书,甚至去查Google。“自己动手”比“花钱让别人替自己干活”(比如,报班上课听讲)在这方面不知道要有效多少倍。
  1. 理解每句话之间、每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处理段落还有另外一个任务——概括。
  1. 整理词汇。要知道,读完一篇文章之后,自己动手整理词汇,远比背单词书效率高出许多——可惜,大多数人并不相信。
  1. 反复阅读若干遍。读着读着就可能发现很多第一次读并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1. 复述文章。能够书面或者口头复述刚刚读过的文章,实际上需要很多综合能力:记忆力、逻辑能力、转述能力、重新组织能力、再理解能力等等。
  1. 养成相隔若干天后复习的习惯。
 
快速阅读往往并不靠谱
速度的瓶颈根本就不在于“输入方式”,而在于“理解能力”。积累阅读量是提高阅读理解速度唯一方法。读书多的人读书快。尽管好像人们更愿意相信这句话的反方向:那是“因为读书快所以才读书多”。一个人的阅读量积累越多,他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越强,进而阅读速度就越快,进而阅读量更容易积累,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Beyond Feeling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Style: Ten Lessons In Clarity and Grace
Style: Toward Clarity and Grace,The Craft of Argument
The Craft of Research
 

叮嘱

1. 速成绝不可能
2. 英语不能只学不用
3. 背单词不是学英语
一不小心就把“背单词”当作英语学习的全部,这是中国学生学英语最常见的缪误。背单词并不等同于学英语,它原本只应该是英语学习的一小部分内容而已。
4. 为了学好外语,绝不能忽视母语
5. 十分钟重修语文
第一分钟:词汇(Vocabulary) 最好换个角度重新认识词汇。名词是干什么的?名词是用来记录你所能够感知的事物——管它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形容词是干什么的?你用形容词来记录你对你能够感知的那个事物的感知。动词呢?动词用来记录你能够感知的那个事物所发出的动作。那么最后,副词呢?副词修饰动词的时候,是用来记录你对你能够感知的那个事物所发出之动作的感知;副词用来修饰形容词的时候,是用来记录你对你能够感知的那个事物的感知的感知。
第二分钟:语法(Grammar) 你不一定要成为语法学家,但你起码要知道基本规则。
第三分钟:逻辑(Logic) 逻辑应该是所有生物中人类所特有的得之不易的工具。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是最基础的东西。但是,生活中运用逻辑时所要面对的是“不确定性”、“复杂性”。必然成立的三段论——比如,大前提:人都要死的;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苏格拉底必然会死的——往往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生活中要处理的更可能是这样的情形:大前提:政客通常都不可靠;小前提:奥巴马当然是政客;结论是不确定的、分析是复杂的:奥巴马到底有多可靠?追求逻辑上的准确所有的挑战基本上都来自于一个人是否勇于面对“不确定性”与“复杂性”。
第四分钟:文风(Style) 常见的文章起码可以如此二分:文艺类文章与说理类文章。这两类文章很不相同。基本上,文艺类的文章可能更注重修辞、更考究措辞、更华丽更天马行空。然而,说理类文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人看懂,传递信息,积累知识,交流经验;因此说理类文章的文字最好“简洁、朴素、有效、准确、具体”。当然,这不是铁律,如果有能力用华丽的文字说清楚道理也不是不行;反过来,用朴素的语言叙述动人的故事也未尝不可。但是所有希望自己的思考结果能够有效表达的人都最好牢记这十个字的标准——仅仅十个字而已,却已经足够。
第五分钟:修辞(Rhetoric) 修辞的力量不言而喻。所有的修辞之中也许只有“类比”是不可或缺的。类比的本质是“为了说清楚大家不熟悉的X,先去找一个1) 大家都熟悉的2) 与X(至少某一方面)最相似最接近的A,最终做到X对大家来说不言而明”。小学老师说“地球的构造就跟鸡蛋的构造差不多”;中学老师说“原子内部的构造与太阳系的构造如出一辙”;对那些拿一两个“反例”试图反对某一观点的人我们说“随便哪一只破烂钟表都能一天对两次呢”……这些都是类比,类比的力量就在于此:它是我们作为人类从无知跨越到有知必须的桥梁。其它的修辞手段,有空就学,没空就算——大不了更朴素一点没有什么不好。
第六分钟:知识(Knowledge) 字、词、句、语法、风格、修辞等等,都是表达手段。没有米,无论是谁再巧做不出饭吃。“求知”这个词的意味实在是太过理想化,还不如用比较朴素的另外一个说法“做功课”。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提前做好功课。写小说也好、写教程也罢,都需要做功课;功课做得多了,知道的就多了,能够用来思考的也多了,这些东西多到一定程度,写出来的东西必然厚重、有质感。肤浅的文字之所以肤浅,一句话:作者没做功课。知识改变命运,只因为一个人获得新的知识之后,他的整个世界都会因此发生变化。相信我,功课无止境。
第七分钟:沟通(Communication) 有效表达只是最基本的层次,有效沟通才是真正的目标。从多个角度出发思考已非易事,从反对自己观点之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难上加难。但如若做不到这一点,就无法做一个好的听众、好的读者。输出取决于输入,是不变的真理;不吃草的话牛是挤不出奶的。沟通不仅仅是为了说服,更多是为了获取反馈。沟通的技巧最重要的只有一个:不要认为自己与自己的观点是一回事儿。做到这点,就很容易看到种种反馈之中的宝贵之处。对做不到这点的人来说,逆耳的不仅仅是忠言,甚至就没有听着顺耳看着顺眼的东西——可怜、可悲。
第八分钟:实践(Practice) 经验需要积累,而积累只能通过实践。所谓“下笔如有神”一看就是不会写文章的人才可能相信的痴心妄想。好的文章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好的文章从来都是改出来的。所谓的“灵感”也更可能在实践中闪现,而不大可能凭空而出。作者写字就好像司机开车一样。司机要积累到一定的驾驶里程,才可能遇到所有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于是终究有一天经验足够到有可能回避一切危险。作者也一样,写字多到一定程度才可能知道文字的种种属性——不大可能通过某一本写作教程就理解所有文字的属性。不仅要多写,还要为了写好而做更多的功课,这是良性循环的起点。 第九分钟:技巧(Skill) 技巧这东西要等到明白究竟可以在哪里用得上的时候才容易学会。当前这篇“十分钟教程”里所提到的十个方面之中,个个都需要技巧。通过一定的实践,无论是谁也都会自然而然地掌握一些技巧。但有一个方面的技巧是应该最先打磨的——获得知识的技巧:从观察到聆听,从阅读到反刍,从读书到笔记,从使用图书馆到使用搜索引擎,一切获得知识的手段需要技巧,并且还需要不停地打磨这些基本技巧。其次是逻辑思考的技巧,再次之是沟通的技巧。这三项是应该排在其他技巧之前,因为打磨任何一项技巧都需要时间,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划分轻重而为之。
第十分钟:修正(Rectification) 没有人从一开始就能做到完美。正如一篇好文章是要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一样,一个作者也要反复修正自己才能成为好作者。几乎一切都需要修正,并且需要反复修正——只要时间允许。前一分钟说每一项技巧都需要打磨,这一分钟要说的是连技巧都要反复修正。甚至,还有些时候要把一切都完全推翻从头再来,这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需要耐心与智慧。让自己的心智保持开放,知易行难的原因在于其中蕴含着痛苦——打破牙齿和血吞(曾国藩语)的痛苦。
 

🪜 相关资料


⛳️本书相关
🗄我的相关文档
📚同类型书籍推荐
吴桢福
《英语初级口语》
《英语中级口语》
《英语高级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