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N.认知觉醒

📖 书籍信息


封面
 
书籍信息
书名
作者
状态
待开始 阅读中 已读完
为什么读
简评
喜爱度
🗓阅读记录
阅读记录和成就
 

🌈 实践


🕸全局与骨架
用几句话概况全书内容
用思维导图,结构化记录本书的核心观点。
 
 
 
🦋对我的改变
学习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
🗃读后感
读完该书后,受益的核心观点与说明...
 

🔖 书摘


书里那些有趣、有用的内容、观点、思想。
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我开始广泛涉猎知识,从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及其他学科中,看到了自己成长的可能性,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清楚了部分规律和真相,知道了实现梦想的方法和路径。——自序
 
——第一节 大脑:重新认识你自己 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基因一直被生存压力塑造着,所以它们的天性自然成了目光短浅、即时满足。又因它们主导着大脑的决策,所以这些天性也就成了人类的默认天性。 本能脑和情绪脑的特性 * 避难趋易——只做简单和舒适的事,喜欢在核心区域周边打转,待在舒适区内逃避真正的困难; * 急于求成——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结果,对不能马上看到结果的事往往缺乏耐心,非常容易放弃。 理智脑的养成: ·立足长远,主动走出舒适区; ·为潜在的风险克制自己,为可能的收益延时满足; ·保持耐心,坚持做那些短期内看不到效果的“无用之事”; ·抵制诱惑,面对舒适和娱乐时,做出与其他人不同的选择…… 理智脑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事情,因为它们的“力气”大;上天赋予理智脑智慧,是让它驱动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直接取代它们。
notion image
 
本能脑和情绪脑运行极快,而且耗能极低。理智脑运行慢且耗能高!
 
——第二节 焦虑 第一,完成焦虑。总是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太满,每天都活在截止期限(Deadline)面前。 第二,定位焦虑。如果在零基础阶段就直视该领域的能人们现在的所作所为,不焦虑都不可能。 第三,选择焦虑。有时选择太多也会让人陷入焦虑。 第四,环境焦虑。有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些外在环境的限制,比如因家庭、工作的影响,有些事想做却做不了,还有些事不想做却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去做。这种低效或无力有时也会让人抓狂。 第五,难度焦虑。 根源 归结起来,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战胜焦虑 ·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 ·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 ·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第三节 耐心 牢牢盯住长远价值,他们的目光在5年、10年之后 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如何拥有耐心: 1. 首先,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 2. 其次,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延迟满足不是不满足,而是将满足延后,完成挑战、重要的任务之后的满足。 3. 最后,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从本源分析困难事物带来的收益,锻炼促使本能脑和情绪脑享受解决困难事物的快乐。
notion image
 
成功的秘诀
对于任何没有特殊资源的个体或群体来说,坚信并践行这个价值积累规律,早晚能有所成就。当然,前提是选择正确的方向,并在积累的过程中遵循刻意练习的原则,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地扩展自己的能力范围。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成长的过程
深入关注过自己的思考、行动和改变,所以总是感到学无所获,甚至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应该继续加大学习量,结果陷入了“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学”的恶性循环。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如何读书
读书时不求记住书中的全部知识,只要有一两个观点促使自己发生了切实的改变就足够了,其收获与意义比读很多书但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要大得多。 “熔断不读书法”。所谓“熔断不读书法”,意思就是在读书时一旦看到有启发的内容,就触发熔断点,立刻停止读书。停止读书之后做什么呢?围绕这个触发点对自己提问。 ·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我有启发? ·我能够把这个启发点用在3个不同的事情上吗? ·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只取一个全书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尽可能去实践、改变。这样读书不仅收获更大,而且也不会焦虑。
 
 
模糊
——第二章 模糊,正是人生困扰之源。而人生也像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谁的模糊越严重,谁就越混沌;谁的模糊越轻微,谁就越清醒。 正如你知道了“元认知”,就知道了该如何反观自己;知道了“刻意练习”,就明白了如何精进自己;知道了“运动改造大脑”,就清楚了如何激发自己的运动热情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消除模糊”,而获取知识的方法也是“消除模糊”,目的和方法相统一 想不受其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给它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即使已经进入潜意识,也要想办法将它挖出来。所以,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 ·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烦躁不安?是上台演讲、会见某人,还是思绪纷乱? ·具体是什么让自己恐惧担忧?是能力不足、准备不够,还是害怕某事发生? ·面对困境,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做不到或搞砸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恐惧就是一个欺软怕硬的货色,你躲避它,它就张牙舞爪,你正视它,它就原形毕露。 当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标时,就很容易选择享乐,放弃那些本该坚持但比较烧脑的选项。 当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标时,就很容易选择享乐,放弃那些本该坚持但比较烧脑的选项。
 
如何寻找目标
《美好人生运营指南》一书的作者一稼就提出了6条寻找人生使命的建议。 ·这个世界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你最想帮助哪些人? ·什么事让你废寝忘食? ·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让自己感动? ·你最让人感动的时刻是什么? ·如果没有任何经济压力,你会如何度过余生? ·闲暇的时候,你关注最多的是哪方面的信息? 《坚毅》一书的作者卡洛琳·亚当斯·米勒提出了3个类似的问题。 ·设想你即将离开世界,回首一生会为什么事情而后悔? ·想一想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 ·你年轻的时候是怎么度过闲暇时光的?
 
 
元认知
元认知,它能对自身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冥想 只要静坐在某处,然后放松身体,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呼吸和感受上的活动。 冥想带来的极度专注可以帮大脑做健身操。通过持续锻炼,大脑可以直接从物理上提升人的元认知能力,如果过程中觉察到自己走神了,我们只需柔和地将注意力拉回来。现在再联系之前提到的“灵魂伴侣”,不难发现这些活动本质上都在做同一件事:监控自己的注意力,然后将其集中到自己需要关注的地方。
 
 
自控力 自我觉察只是元认知能力的基本盘,在实际生活中,元认知能力还能在自我控制方面提供强大的指导,可以说,元认知能力就是觉察力和自控力的组合。所以从实用角度讲,元认知能力可以被重新定义为: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 选择的情况有很多,比如吃饭要不要看手机,工作间歇要不要看手机,上厕所要不要看手机,睡前要不要看手机,睡醒要不要看手机。 关键时间通常分布在“选择的节点”上,比如一件事情、一个阶段或一天开始或结束时。善用这些时间会极大程度地优化后续时间的质量。 每当遇到需要选择的情况时,我们要是能先停留几秒思考一下,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脑,启用元认知来审视当前的思维,然后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在选择的节点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并产生清晰明确的主张。
 
 
专注 ·跑步时,跑是行动,剩下的是感受; ·吃饭时,吃是行动,剩下的是感受; ·睡觉时,睡是行动,剩下的是感受…… 起初,行动和感受二者是统一的。 ·跑步时,跑是行动,剩下的是感受;·吃饭时,吃是行动,剩下的是感受;·睡觉时,睡是行动,剩下的是感受……起初,行动和感受二者是统一的。 本质:逃避 ·跑步时,跑是行动,剩下的是感受;·吃饭时,吃是行动,剩下的是感受;·睡觉时,睡是行动,剩下的是感受……起初,行动和感受二者是统一的。 📝 我的思考:我吃饭的时候,坐在马桶的时候,睡觉前或睡醒时,总是打开手机,刷新闻或者刷短视频。甚至于有时候看yellow,都是基于压力下的逃避。只是不同的状态下的不同形式展现而已。 🦋 需要做到的是:以后吃饭就是吃饭,上厕所就是上厕所,睡眠一定要保证。警惕把手机的资讯或者短视频搞笑视频之类作为压力的出口。 论记忆能力,人类肯定比不上计算机,无论在容量上还是在精确度上,我们都不具优势,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提取记忆的速度,因为人类的大脑使用背景关联记忆的方法,即借助事情的背景或线索等提示信息来让我们想起特定内容,比如我们只根据名字、声音、时间或场景等任意要素就能瞬间想起某人、某事,而计算机则会平等地处理所有信息,每次提取信息都要从数据库中挨个搜索一遍。背景关联记忆的方式可以极大地降低大脑能耗,弥补大脑神经元处理速度的不足。 然而进化是把双刃剑,背景关联记忆的一个副作用就是:我们感观所听到、看到、摸到、尝到、嗅到的任何信息,都会引出一些其他记忆内容,又因为感观受潜意识控制,而潜意识永不消失,所以只要我们醒着,这种分心走神随时都可能发生。这也是我们需要锻炼元认知的原因,因为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我们必须用觉知力和自控力去约束天性,否则就会被潜意识左右而不自知。
notion image
 
 
让感受回归行动!!! 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它提示我们,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而这种享受必将使我们更从容,不慌张。 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一位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在做什么?”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专注的锻炼 主动选择信息 深度沉浸
 
 
 

🪜 相关资料


⛳️本书相关
🗄我的相关文档
📚同类型书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