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矛盾论》导读(增订版)

《实践论》《矛盾论》导读(增订版)

Cover
Cover
Date
Categories
政治军事-政治
ISBN
9787516216576
BookId
25915318
ReadingTime
2时16分
Status
在读
Author
刘敬东 张玲玲编著
Rating
90.8%
Sort
1683345847
Progress
44

矛盾论[2]

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形而上学
辩证法
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
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
固然,如果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的原因或普遍的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
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
。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如堕烟海
机会主义
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或特殊性,都是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世界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我们必须反对平衡论,或均衡论。同时,这种具体的矛盾状况,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正是表现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力量。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
事情不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就完了,更重要的,还在于矛盾着的事物的互相转化
。 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自然界中一切到了最后要采取外部冲突形式去解决旧矛盾产生新事物的现象,都有与此相仿佛的情形。
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

引论

在由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有机构成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中,实事求是无疑构成了三个组成部分的先决条件,发挥着主导作用,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坚持理论与实践、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7]
古希腊哲学家、斯宾诺莎、卢梭、康德、黑格尔等西方哲人的著作
坚持知与行、理论与实践之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提出矛盾的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绝对与相对之相互关系问题,是关于“矛盾的问题的精髓”的重要的、著名的哲学论断
作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实践论》解读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