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英子:断舍离(全5册)

山下英子:断舍离(全5册)

Cover
Cover
Date
Categories
个人成长-人生哲学
ISBN
BookId
32026448
ReadingTime
3时31分
Status
在读
Author
山下英子
Rating
78.5%
Sort
1645444905
Progress
30

断舍离的奥义不只是“扔东西”

断舍离,即“出”之美学。

“不收拾”的深层原因是顽固的“物质轴”思维

✍️
物质轴,主体是物。取舍在于物本身的价值。空间轴,主体是空间,取舍在于空间最大承载量。其实,任何实体或者精神都有一个最大承载量和恰当承载量,两者关系最为关键!
物质轴

因过度焦虑而郁闷的我们

✍️
空间压抑
假如杂物遍地,家里塞得满满当当,那这些杂物给人的压迫感,以及狭窄的空间带来的阻塞感会逐渐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思维迟钝,行动迟缓。长此以往,人们逐渐变得封闭,不想外出,进而演变成近似愤懑抑郁的状态。这种案例不在少数。

断舍离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间

✍️
释放空间,解决空间压迫
为确保空间的干净整洁,而将物品量尽可能地缩减成最适合的量。
一开始就没有断然“因为看起来将来也没有使用的需要,可以扔掉”,过后再处理的话,物品在手里就会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沉重感,带有叫作“执念”的黏着剂,其实就是对物品的定式思维。

家里家外·情绪反差的痛苦

✍️
这里的杂物,层次可以非常丰富。手机里那些千年不用的软件,收藏起来的网页,书籍,电影等等等等
扔掉不需要的杂物,建立舒适的生活空间,才有可能改变人生

“无法放手”的人有三类

✍️
个人是两个类型患者,既无法完全割舍过去,也无法轻松应对未来!
着过往型 这类的人总是珍藏了很多以前的相册、信件、纪念品等旧物。他们不愿意直面现实,总是沉湎于过去快乐的时光。 忧虑未来型 这类的人总是担心“没有某个东西会发愁”,总是不停地为不知何时才会发生的未来事件储蓄物资。

人有“获得的自由”,也有“放手的自由”

想要的东西得不到,人会难过。但是想扔的东西扔不得,会更痛苦。
你自己的东西,如果你认为它对你已经没有价值了,感觉已经不适合你、不会给你带来好心情了,你完全可以自由地处理它,不必在意任何人的眼光,没有必要为东西本身留情。

第2章 这就是断舍离的工作机制

我们真正想要的是“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搞清楚这个目的
杂物上的断舍离 1 拿出杂物,俯瞰
杂物上的断舍离 2 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
目前经济趋势,这种情况有所加剧
经济学上有个“巴莱多定律
杂物上的断舍离 3 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
判断价值
这是不是我需要的眼镜”,而不是“这个眼镜还能不能用”。
✍️
活在现在,期望未来,才是值得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没有活在“现在”
物品与自己的关联度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同一件物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判,也有不同的关联度。这是所有的人·事·物三者的关系网成立的大前提。在这个大前提下,那些同时满足必要·合适·愉快三个维度的物品很快就能被锁定,并且可以摆脱把人·事·物单纯理解为非对即错、非善即恶的二元思维,逐渐形成多元性的、尊重他人的意识。
必要·合适·愉快
这个东西对我来说是必要的吗?是否适合我?使用起来是不是心情愉快?
首先从容易对付的“忘却物”开始,然后再对付无用处的“留恋物”,在处理这些杂物的过程中,你的“断舍离EQ”也会提升
✍️
断舍离的精髓在于新陈代谢
代谢为前提
收纳指南 1 “三分法”
收纳指南 2 “7·5·1法”
收纳指南 3 “1 out 1 in法”
收纳指南 4 “one touch法”
收纳指南 5 “自立·自由·自在法”

从切实能出成绩的小地方着手

现在、这里、我”的三要素标准
只有这样,才能看清楚“对现在的我来说什么最重要”

获得深刻的智慧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囤积在空间中的庞大杂物。 堆积在时间中的冗杂的不得不做的事情。 成为心灵超重负载的人情世故和交际应酬。

提高选择·决断的精度和行动速度

Step1“关联度的质量”上升,带动“思维的质量”上升。 处理掉不需要的物品,专注于那些与自己生活关联度高的物品上,思维和观念就会越发清晰明确。 Step2“思维的质量”上升,带动“行动的质量”上升。 思维流畅无阻,会让我们针对“现在·这里·自我”迅速地做出正确的行动。 Step3“行动的质量”上升,带动“结果的质量”上升。 迅速地做出正确的行动后,也能快速地获得成果,提高决断的精度。
✍️
值得尝试
Step1“关联度的质量”上升,带动“思维的质量”上升。 处理掉不需要的物品,专注于那些与自己生活关联度高的物品上,思维和观念就会越发清晰明确。 Step2“思维的质量”上升,带动“行动的质量”上升。 思维流畅无阻,会让我们针对“现在·这里·自我”迅速地做出正确的行动。 Step3“行动的质量”上升,带动“结果的质量”上升。 迅速地做出正确的行动后,也能快速地获得成果,提高决断的精度。

沟通力显著提升

在日常生活中掌握“间”意识的方法就是“断舍离”中宽松有度的空间制造。也就是说,利用看得见的物品,俯瞰空间整体,重新恢复居所的“间”功能。

抛开家庭关系的烦恼

人的烦恼大部分来自人际关系的问题,这些烦恼绝大部分都是源于“单方面的期待过高”——过多地给对方施加自己的价值观
✍️
该不该对另一半有过多的价值观诉求呢
人的烦恼大部分来自人际关系的问题,这些烦恼绝大部分都是源于“单方面的期待过高”——过多地给对方施加自己的价值观
当对别人抱有期待,或是要责备别人时,要立刻意识到“首先自己要做好!”,主动地开始行动。在不断地体验、积累经验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好如何与人保持恰当的距离,学会抛开人际关系的烦恼

遵守三大原则,收获怡然人生

机 机会、机缘 度 程度、力度 间 间隔、节奏感
啐啄同机

断舍离,让人生处处自在怡然

良友有三:一为乐善好施之人;二为医病疗伤之人;三为有慧根灵性之人。
“提前5分钟集合”这个对策就相当于收纳空间中杂物与杂物之间的空隙,每个事项都附加5分钟来考虑就行。
“必要·合适·愉快”的三原则提问也是行之有效的。
烦恼的种类进行大致分类,分为以下三种: 金钱 健康 人际关系
。“烦恼”的感觉最开始是没完没了地想同一件事情,“烦恼”的感觉,逐渐变成了对问题对象的“思考”。也就是说,自然地过渡到不断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和切入点的阶段。
金钱 精力 时间
精神性的结婚 动物性的结婚 社会性的结婚
融入婚姻制度中,把婚姻当作人生的全部可以吗? 把婚姻制度为我所用进行人生设计,行得通吗? 摆脱婚姻制度的框架,选择自由超脱的人生行不行?

“搬”家,遇见新的自己

一种是清零式的断舍离。
另一种是保养式的断舍离。
我想有很多人现在处于“清零式的断舍离”的阶段,而断舍离的精髓可以说到“保养式的断舍离”的阶段才能发挥出最大效果。
原因是在这个阶段: 与物品打交道是个愉快舒适的过程。 物品不是大麻烦,而是小伙伴。 空气清新、舒爽,让人想多待在这样的环境里深呼吸。

在必要的时刻,能获得必要的东西

被人问道“有没有扔掉东西后会发愁的事情呢?”我常常这么回答: “请试着先扔掉东西,再发愁吧。”
✍️
资源松鼠囤积症患者,表示这个真的要治
在那些认为人生就应该事事准备万全,才能预防“万一”的人看来,这种思维方式可能比较极端。但是,人总是通过失败才能有所觉醒,才能掌握要领不再重蹈覆辙。 从实际情况上来看,“因为处理掉多余杂物,人生才重新恢复光芒”的人远比“因为扔掉了某些东西,之后特别发愁”的人要多得多。怀着愉快的心情,利用“加分法”,积极地、反复地实践断舍离,这个过程让我们即使碰到什么困难,也能带着明媚的犹如乐天派的态度对待一切问题。

恢复“呼吸空间”,获得自在人生

你的居所是否是“呼吸空间”? 待在杂物过多、空气不流畅的居住空间里你是否会经常叹气呢? 你是否觉得在扫除不彻底,遍布灰尘和霉味的房间里喘不过气来呢? 因为某些东西而跟家人吵架,最后是否只会觉得“真是合不来”?

用心珍惜当下的人·事·物

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几乎没有人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到释怀。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如何放手, 才能坦然地接受烦恼, 甚至衰老、病患和死亡。
✍️
我最宝贵的是什么呢? 身外之物皆可抛,亲近之人才是宝贵的。
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几乎没有人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到释怀。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如何放手, 才能坦然地接受烦恼, 甚至衰老、病患和死亡。
出、舍、放手 入、拾、占有 固然,两种价值观都是必要的,两者并存才会产生“新陈代谢”。
随着不断缩减自己周边的杂物量,这种“珍惜当下·缘尽放手”的意识逐渐在内心生根发芽。东西越多,整理起来就越混乱。相反,东西越压缩,就越激发对当下的人·事·物的珍爱之心。在生活的每一天,我也仔细感受到珍惜每一个“人·事·物”的重要性。 我们常常会忽略的是,生命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也是有限的,可用的能量也是有限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断舍离。

第1章 世上杂物冗事本繁多

“得力能干之人”无外乎有以下几个特征: 反应敏捷 果断决定 沟通恰当 价值观明快 合理把握时间 有教养 具有这些品质的人,无论男女,无论在职场上还是家庭生活中,都会得到很高的评价。他们共通的一点就是绝不会被多余的杂事牵着鼻子走,能自觉地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重要的关键的部分。
抛弃“不需要的物·事·人”,集中精力于“重要的物·事·人”,才能顺利工作,享受人生。
只有选对了关键的物·事·人,事业和人生才可能一帆风顺地走下去,因为你不会再为多余的、琐碎的、无必要的事情耗费时间和精力了。

工作得力的人不会把问题复杂化

“那些我无法控制和把握的问题,我是绝不会考虑的。因为再怎么考虑也无济于事。我只需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能做到、能把握的事情上。”
“能做的事情全力以赴,不能做的事情断然不做”。
“我为我所为之事自豪,也为我所不为之事而骄傲。”

断舍离不是“扔东西”

“断”即“决断”的“断”。 “舍”即放弃“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 “离”即在反复的“断”“舍”的实践中升华到“自在”的境界

有什么样的杂物杂事,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

断舍离即消除“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杂物。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断舍离即关系性质的再审视”。
你是否对桌上的文件内容和电脑里的数据内容一清二楚?也就是说对桌上的文件和手头工作的一切内容你都了然于胸? 想不起来的东西就相当于不存在。假如你还有很多自己不清楚的问题的话,就说明你正在被这些东西干扰思维。
旁人眼中的工作量或杂物量是多是少都无所谓,只有当两者的量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才是真正有问题

工作得力之人先决定“不做什么事”

工作得力之人先决定“不做什么事
:“人总是考虑东西的有效性,而忽略了必要性。”
东西能用,对我无用。 能用=以物品为轴心的视角 不用=以自我为轴心的视角

了解自己的“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

清理掉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杂物,就会“疏通”人生之路,那些对自己来说需要的·合适的·愉快的物·事·人就会很顺利地降临。

职场人的三重苦——物·事·人

大量的工作文件和数据 各种会议和突发事件 不愿打交道的人
那么,工作得力、能干的人会是怎样的呢? 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熟悉并掌握巨量的工作; 能在开会时速战速决,即席回答突发问题; 能与任何人沟通交流,不存在不想打交道的人。
其实,当工作上出现什么问题时,他们会把关注点聚焦在必要的“物·事·人”上: 这是不是自己应该做的工作? 这个问题需要马上做决定吗?还是有思考的时间?假如有考虑的时间,反馈的截止日期是什么时候? 不和自己不擅长打交道的人深交。
工作有“80:20法则”。你的成果的80%是工作的20%创造的。这20%的工作中,1号瓶相当于哪些工作呢? 那就是排除多余的没必要的杂物后,所发现的工作内容。  扔掉多余的杂物,才明白哪些是真正重要的工作,才能真正迅速地做出成果。

埋没在杂物中的“自我”

杂物化的东西 杂物化的信息 杂物化的人际关系 塞满了杂物的家 充斥着杂物化信息的大脑 苦于杂物化人际关系的内心 这其中最为根深蒂固的是: 杂物化的观念 被杂物化观念所束缚的思维习惯 这种僵化守旧的思维习惯让工作停滞不前,也让人生之河阻塞不通

第3章 扔掉多余的杂物,提高空间认识能力

空间有富余,才能出现余白。 时间有富余,才能出现余韵。 人与人亲密有“间”,才能出现余力。
俯瞰自己的办公桌整体,就会发现“不需要的东西”会招致腐烂,“没坏但不用的东西”会招致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