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可以改变、世界极其简单、人人能获得幸福
是书的主旨吗?抑或我的追求
人可以改变、世界极其简单、人人能获得幸福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
此善非彼善,此处指有利于自己的出发点
善
通过对话来导出答案,而不是去剥夺你自己发现答案的宝贵过程。
无论积累多少知识,作为根基的秉性或性格绝不会变!如果根基发生了倾斜,那么任何知识都不起作用。
不是吗?即使你再想变成Y,也不可能成为Y,你不是Y。你是“你”就可以了。
但是,这并不是说你要一直这样下去。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不可以“一直这样”,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这个世界存在着天生的不幸。
我承认
这个世界存在着天生的不幸。
: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这种话怎么能让人信服呢?!
这个世界的丰富性就在于强加不幸的多了去了。
: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这种话怎么能让人信服呢?!
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人生中思考或行为的倾向
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并不是有意地选择了“这样的我”,最初的选择也许是无意识的行为。
假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
还有被剥夺自由行事和思考的情况,假如无自由,这又谈何改变
谁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
尽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你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是觉得一直这样不做改变比较轻松吧。
舒适区
尽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你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是觉得一直这样不做改变比较轻松吧。
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并且您还说目的论的一大前提就是“人可以改变”,而人们时常在选择着自己的生活方式。
哲人:的确。你现在首先应该做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要有“摈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
所谓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如果一直不去投稿应征,那就不会有所发展。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那您说说我讨厌自己究竟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利益呢?讨厌自己不会有任何好处吧?
非常注重别人的看法,而且总是活在对别人的怀疑之中;
那不就是她一方面需要“脸红恐惧症”,另一方面又为其苦恼吗?烦恼永远不会消失。
首先让其接受“现在的自己”,不管结果如何,首先让其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
你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只要变成一个只看自己的缺点、极其厌恶自我、尽量不涉入人际关系的人就可以了。如此一来,只要躲在自己的壳里就可以不与任何人发生关联,而且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还可以以此为理由来安慰自己。心里就会想: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
我很害怕,不想在人际关系中受伤,非常害怕自己被人拒绝和否定!我承认的确如此!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人还有比人际关系更加高尚、更加重大的烦恼!幸福是什么?自由是什么?而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
在阿德勒所使用的德语中,劣等感的意思就是价值更少的“感觉”。也就是说,劣等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
但是,那并不是客观上的“劣等性”,而是主观上的“自卑感”。
辩证法,对立统一
你有让人感觉轻松的能力
哲人:阿德勒也承认自卑感人人都有。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
“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
而另一方面,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
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这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自卑情结。
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
问题在于你如何去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如果抱着“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之类的想法,那就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了。
优越情结”。
通过把“我”和权势相结合,似乎显得“我”很优秀。这也就是“虚假优越感”。
不过,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之中。
您是说自大是自卑感的另一种表现。
如果真正地拥有自信,就不会自大
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从名称上来看似乎是正相反的,但实际上却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是一种通过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具体就是指夸耀不幸。
也就是暴露出自己的自卑感以当作武器来使用吗?
刚开始提到的那些闭门不出者就常常沉浸在以不幸为武器的优越感中。阿德勒甚至指出:“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
阿德勒也认为希望进步的“追求优越性”属于普遍欲求吧?另一方面,他又提醒人们不可以陷入过剩的自卑感或优越感之中。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常常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之类的想法,而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就会随之而生。那么,对此时的你来说,他人又会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
复仇”阶段。尽管暂时败下阵来,但对方会在别的地方以别的形式策划着复仇、等待着进行报复。
孩子并不是受过去原因(家庭环境)的影响,而是为了达到现在的目的(报复父母)。
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才会说“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
那就是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进去的人际关系圈套。
正因为如此,才会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就等于“承认失败”。
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
①自立。
②与社会和谐共处。
本人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暂且不论,但核心问题就是人际关系。
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人根本不可能一个人活着,只有在社会性的环境之下才能成为“个人”。
“在这里必须要克服‘工作’‘交友’和‘爱’这三大课题。”
这不是一个应该从道德方面来谴责的问题,它只是“勇气”的问题。
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
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是“拥有的心理学”,继而就会转入决定论。另一方面,阿德勒心理学是“使用的心理学”,起决定作用的是你自己。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自由是什么?我为什么不能获得自由?真正束缚我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其实都挣扎般地活在各种各样的“羁绊”之中
“认可欲求”
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这一点必须事先强调一下。
赏罚教育?
“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
尼莫的教育中需要警惕
“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
希望得到喜欢的人的认可、希望被身边的人接纳,这都是非常自然的欲求!
在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假如说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要否定认可欲求?不要满足别人的期待?要为自己活着?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与此相对,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哲人: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建立平等,信赖,真诚的亲子关系。
最重要的是,孩子在陷入困境的时候是否想要真诚地找父母商量或者能不能从平时开始就建立起那种信赖关系。
苦恼于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的父母往往容易认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总之就是把孩子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总是只考虑孩子,而当意识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
哲人:正因为是关系紧密的家人,才更有必要有意识地去分离课题。
别人如何看自己,无论是喜欢还是讨厌,那都是对方的课题而不是自己的课题。
分离就是这么回事。你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所以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
把原本应该是别人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
“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
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
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亚历山大大帝一看绳结非常牢固,于是便立即取出短剑将其一刀两断。
“命运不是靠传说决定而要靠自己的剑开拓出来。我不需要传说的力量而要靠自己的剑去开创命运。
要想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伸伸手即可触及,但又不踏入对方领域,保持这种适度距离非常重要。
无论对方做什么,决定自己应该如何做的都应该是自己。
羁绊的本质其实是回报思想
阿德勒说:“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阿德勒心理学中有反常识的方面:否定原因论、否定精神创伤、采取目的论;认为人的烦恼全都是关于人际关系的烦恼;此外,不寻求认可或者课题分离也全都是反常识的理论。
,那么先生认为的自由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又如何才能获得自由呢?
不想被别人讨厌,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
是你被某人讨厌。这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证据,也是你按照自我方针生活的表现。
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既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将错就错,只是分离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并且,“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
人际关系之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像这样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为“整体的我”来考虑的方式叫作“整体论”。
“要想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太过亲密就无法正面对话。但是,距离也不可以太远。”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
如果只回答结论的话,那就是“共同体感觉”。
甚至阿德勒本人都承认自己所说的共同体是“难以实现的理想”。
不幸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反过来说就是,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
在地球仪上看世界的时候又会如何呢?如果是地球仪,既可以把法国看作中心,也可以把中国看作中心,还可以把巴西看作中心。一切地方都是中心,同时一切地方又都不是中心。根据看的人所处的位置或角度可以产生无数个中心。这就是地球仪。
是的。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共同体不仅包括家庭或公司等看得见的存在,也包括那些看不见的联系。
这里有需要记住的行动原则。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在教育孩子或是培养部下的时候,一般都认为有两个方法:批评教育法和表扬教育法。
动物训练
阿德勒心理学都采取“不可以表扬”的立场。
同时也反对体罚、不认可批评。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
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
表扬”背后的上下级关系和纵向关系。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
我们表扬或者批评他人只有“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
阿德勒心理学之所以强烈否定赏罚教育,就因为它是为了操纵孩子。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
既不表扬也不批评。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
人越得到别人的表扬就越会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请你好好记住这一点。
哲人: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
首先应该进行课题分离,然后应该在接受双方差异的同时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鼓励”则是这种基础之上的一种方法。
如果希望得到表扬,那就只能迎合他人的标准、妨碍自己的自由。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法,这些都能够带给自己“我对别人有用”这一实际感受,继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气。
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对于自己,不要用“行为”标准去考虑,而要首先从“存在”标准上去接纳。
很有意思的提法,对于追求完美是自然的感觉。自然在第一次遇见时,会把自己的想象套壳。然后等时间慢慢地把这个壳剥下来。
我们在看待他人的时候,往往会先任意虚构一个“对自己来说理想的形象”,然后再像做减法一样地去评价。
而应不将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起点出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能够对“存在”本身表示感谢了。
是的。如果你与某人建立起了纵向关系,那你就会不自觉地从“纵向”去把握所有的人际关系。
并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不是这样的,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察言观色地隶属于纵向关系,这才是想要逃避自身责任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如果我要是像自恋者一样爱自己、迷恋自己的话,那或许倒也容易解决,因为那就可以对我明确指出“要更多地去关心他人”。但是,我不是热爱自己的自恋者,而是厌弃自己的现实主义者。
自我意识总是牵绊着自己、严重束缚着自己的言行。我的自我意识根本不允许自己无拘无束地行动。
为了不被嘲笑、不被小瞧,就是这种想法。
具体来说就是,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
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我所说的自我接纳。
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
信用有附加条件,用英语讲就是“credit”。
这种态度并不是信赖,而是信用。
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
只有我们选择了无条件的信赖,才可以构筑更加深厚的关系。
实践起来也非常困难。这一点我也承认。
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
但是,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害怕被别人背叛也是一种无法克服的事实吧
悲伤的时候尽管悲伤就可以。因为,正是想要逃避痛苦或悲伤才不敢付诸行动,以至于与任何人都无法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真诚地接受不能交换的“这个我”,这就是自我接纳。同时,对他人寄予无条件的信赖即他者信赖。
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这就是他者贡献。
把为他人牺牲自己人生的人称作“过度适应社会的人”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可以迷路也可以走偏,只要不再从属于纵向关系,不畏惧惹人讨厌地自由前行就可以。
笑话别人口吃的人只是极少数。用刚才的话说,充其量就是“10人中的1人”。
人际关系不顺利既不是因为口吃也不是因为脸红恐惧症,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却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这就是缺乏人生和谐的错误生活方式。
口吃者是只看事物的一部分便来判断其整体。与此相对,工作狂则是只关注人生特定的侧面。
对于父亲“想想你是靠谁才吃上饭的吧!”这种近似暴力的语言也不能反驳。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哲人:你已经察觉到了吧?也就是“幸福即贡献感”。这就是幸福的定义。
只有在找到值得自己毕生追逐的梦想并能够达成自我实现的时候,我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无论是希望特别优秀还是希望特别差劲,其目的都一样——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这就是他们的目的。
但这是“廉价的优越性追求”,是一种不健全的态度。
例如逃学或者割腕以及未成年人饮酒或吸烟等,一切都是“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拒绝普通的你也许是把“普通”理解成了“无能”吧。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请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
如果拿放大镜去看用粉笔画的实线,你会发现原本以为的线其实也是一些连续的小点。看似像线一样的人生其实也是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
大人们总是想要强迫年轻人过“线”一样的人生。在他们看来,上好大学、进好企业、拥有稳定的家庭,这样的轨道才是幸福的人生。但是,人生不可能是一条线。
如果人生是一条线,那么人生规划就有可能。但是,我们的人生只是点的连续。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并且,暮然四顾时常常会惊觉:“已经来到这里了吗?”
但是,所有的人生都不是终结“在路上”,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
“把过程本身也看作结果的运动”
我们的人生也完全一样。正因为把模糊而微弱的光打向人生整体,所以才能够看到过去和未来;不,是感觉能够看得到。但是,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我们应该更加认真地过好“此时此刻”。如果感觉能够看得到过去也能预测到未来,那就证明你没有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你是想要通过关注过去或未来为自己寻找免罪符。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
搬出来的过去无非是一种免罪符,是人生的谎言。
今天能够做到的事情”。今天这一天就为此存在,而不是为遥远的将来的考试而存在。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认为“此时此刻”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
站在现实性角度的时候,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
无论是20岁终结的人生还是90岁终结的人生,全都是完结的、幸福的人生。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
来吧,甩开人生的谎言,毫不畏惧地把强烈的聚光灯打向“此时此刻”。你一定能做到!
因为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所以才要谈现在。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我是为了什么出生、经受满是苦难的生命、最后迎来死亡的呢?
人生并不存在可以作为常识来讲的意义。
人生没有普遍性的意义。但是,你可以赋予这样的人生以意义,而能够赋予你的人生以意义的只有你自己。
只要不迷失这个指针就可以,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就可以获得幸福。
无论你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这正是跳好每一个刹那的结果。对你而言的人生意义在认真跳好“此时此刻”的时候就会逐渐明确。
那就是“一个人的力量很大”。不!应该说是“我的力量无穷大”。
此时此刻’正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是的,那种光强烈到根本看不到明天之类的事情。
青年深深吸了一口气,摸了摸短短的胡须,清楚地自语道:“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