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

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

Cover
Cover
Date
Categories
心理-认知与行为
ISBN
9787115569455
BookId
40649986
ReadingTime
6时12分
Status
读完
Author
周岭
Rating
89.5%
Sort
1689155418
Progress
100

前言 为什么我们很努力却总是看不到希望

内向成长,即围绕自身展开的成长活动,比如早起、跑步、阅读等。 ·外向成长,即围绕外界展开的成长活动,比如写作、画画、编程等
享受努力奋斗的状态,却少有产出作品的意识。
重技能辅习惯,重输出辅输入

第一章 价值——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

三五年之后还能产生影响
生产对别人有用的东西永远是写作的指南针,其他事情亦是如此,价值交换规律放在哪里都会起作用
一旦我们把视角从“我想要”转到“我能给”的时候,很多浮躁、妄念就会马上消失
“顶级信息论”和“10万:1千的输入输出比”这两个观点
“经验写作”跳到了“知识写作”
首先,一个人要想真正提升自己,输入和输出势必形成闭环,如果一味地满足于输入,提升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其次,如果你有造福他人的梦想,也希望创造自身的影响力,那写作就是成本最低、限制最小的途径。
文字是你在互联网上的另一张名片,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它们随时认识你,这就好比自己有了“分身术”,一觉醒来就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连接。
这种未经审视的感觉和认知差点让自己错失个人成长中至关重要的力量。
误把牺牲和讨好当成利他
“想让对方听你的劝,最好的方式不是语言,而是你自己真的变好,而且比现在好很多、比他好很多,那时你的话才有分量。因为更好的建议不是劝说,而是影响。”
同样的话从你和牛人的嘴里说出来,效果就是不一样,这显然不取决于对或不对,而取决于说话的那个人是谁!
“和自己结一次婚”真是一个绝佳的视角,它就像立在门口的一面镜子,让自己在每次出门之前先自我审视一番,防止邋遢示人而不自知。
正如查理·芒格说的,想要得到一样东西,最好的方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在这个时代,你一定要学会在众人面前销售自己,要敢于表达、主动连接,要拉得下脸,否则你会错失各种人生机遇,活得默默无闻……
事实上,我们根本无须在“主动社交”这条路上挤得头破血流,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条通往成功的路
这就是所谓的“被动社交”——通过产出独一无二的、具有长久价值的作品或产品来与这个世界保持连接。
人际关系和影响力的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不断地与人交流,建立情感联系;二是通过知识或能力的吸引,让别人想认识自己。
全部精力投入知识写作和价值写作,深度思考,精心打磨,不接广告,不搞互推,即使更新文章的周期很长,也要坚决保证文章的质量。
而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因为有扎实的作品为自己代言
它要好到能让人眼前一亮,让人觉得醍醐灌顶、能传递极度的美,或对他人产生巨大的帮助,且有长久的生命力。
越是在传播手段发达的社会里,越要坚守价值。因为这个世界已经不缺乏传播途径了,但价值依旧稀缺!

第二章 身份——一切从信念开始

环境、行为、能力、信念和价值观、自我意识、使命
说到底,人还是容易被懒惰影响的,总希望用相对无痛的努力数量取代直面核心困难的思考,在这种状态下,努力反而为他们营造了麻木自己的舒适区。
NLP逻辑层次在成长上的呈现
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就能主动放弃情绪化的抱怨,勤努力、找方法、做选择、建身份、明意义。
✍️
我的?三年的,五年的,十年的,长期的,一生的?
人生目标和意义
我们看待一件事情的态度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而我们的行为则会影响现实结果
为什么我们要保持乐观
做最好的准备,做最坏的打算
潜意识的学习方式是不断重复
语言和思维之间其实是双向车道,而非单向车道。如果你知道自己还可以在思维和语言之间“逆向行驶”,你的生活就会多出很多主动的选择。
态度—行为—结果”这个链条可以演变为“语言—态度—行为—结果”。
我们的行为(包括动作、表情、姿态、语言等)与思维会相互影响。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说积极的话,不说消极的话; ·无论遇到什么人物,说和善的话,不说刻薄的话; ·无论遇到什么问题,说开放的话,不说绝对的话……
在某些情况下,理性思维不仅不会成为达成目标的利器,反而还会成为阻碍。
再美好的想象之花,经他们冷水一浇,也难免萎缩凋零,本来可以做成的事情也做不成了。
理性思维的局限正在于此——它只相信自己所见所闻的一切事情,对于已知之外的未知,它会主动怀疑并排斥。
持续写作很可能是锻炼学习能力、锻炼思考能力、锻炼分析能力、锻炼沟通能力最直接、最低成本的方式。
理性思维是把双刃剑之设限

第三章 心理——清除成事路上的情绪障碍

“负面偏好”会使我们更多地注意负面信息和事件,不自觉地忽略大多数正面、美好的事情。
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在默认情况下,永远都会以现在已经适应的水平为基准来判断现实是更好还是更坏。
大脑的负面偏好属性——我们是天生的烦恼主义者
小狗钱钱
成功日记
每日反思
一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实现它并不容易;二是当一个人真正成熟时,他必然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包容万物、逍遥自在。
做成一件事并不容易
✍️
不同意,阴阳属文明演化,计算机则是科学逻辑使然
东方文明孕育出了“阴和阳”的太极思想,西方文明演化出了“0和1”的计算机器,它们都极其简单和稳定。
压力其实没有好坏之分,但有轻重之分,适度的压力反倒是我们保持活力的重要基石。
一切事物都会自然“熵增”。
尽量不要同时设定很多目标,主动降低期待,不急于看到成果
一劳永逸模式vs刻意保持适度难受

第四章 策略——方法和路径

因为真正的目标和动力来自我们对一件事情清晰而长远的认知,而非某个特殊的时间点。
运用认知的力量驱动自己。这比毅力驱动要好,而且很可能让你达成目标,成为一个真正的长期主义者。
看清机制
《暗时间》
寻找意义
有效学习
我们的成长其实可分为显性的“能力成长”和隐性的“心理成长”
感受好处
如果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感觉到自己是在坚持,其实就有牺牲感了。
人生最好的模式是长期乐观、短期悲观、当下愉悦。
看清机制,防止盲目努力;寻找意义,注入长久动力;感受好处,体验当下愉悦。
所以要想让大脑集中精力、火力全开,就得想办法结束这些无用的进程,而结束进程通常只有两个办法:
一是在现实世界中完成它,让事情闭合; 二是在虚拟世界中审视它,让进程结束。
因为真正的行动力不是意志力,而是清晰力。
办法从各个角度发现做这件事情的好处与意义
深度思考的能力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输出的能力。
想、说、写”之所以代表不同程度的思考能力,是因为这三种活动关联知识的数量和密度是不同的。
不要低估“写下来”的力量,更不要低估“写作”的力量。只要你写下了第一笔,就有机会开启人生的无限可能!
“敢假设”和“看现实结果”
假设可以消除模糊,让你的思考更深入;假设可以消除阻碍,让你的行动前进一步。经常进行假设练习,可以提升你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你掌控生活,甚至是创造幸福人生的能力
现实结果是最好的评判师
只要书中有一个点触动了自己,并让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真实的改变,这次阅读就是有效的,这本书就是超值的。
因为我们总是想要太多、急于求成、害怕被嘲笑,遇到打击就觉得自己肯定做不好,于是没走几步就停下了。
一是只做刚需之事。
二是没有期待之心
既不在意前进的挫折与失败,也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评价,更不要求自己在短时间内必须掌握。他们只关注自己当下的点滴进步和喜悦,在时间的加持下,最终掌握了诸如走路、说话这样的全新技能
主动削减欲望、降低期待的目的在于让自己丢掉精神包袱、轻装上阵,毕竟焦虑只会让我们停滞不前。
我回想起技能学习的本质就是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大脑中相关神经元产生连接并形成强关联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初期必然是非常缓慢的,因为它们之前还没有形成顺畅的通路。但只要持续练习,这些连接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最终形成一张高效的网络,使自己在某天开始加速并突破。
只要我在遇到困难时能主动降低期待,允许自己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允许自己在开始的时候进步缓慢,甚至反复失败,允许自己花更长的时间去练习,就一定能做成这件事情。
少即是多,慢就是快”和“无欲则刚
我们平时对孩子的责骂、对爱人的抱怨,归根结底都是在以自己过高的心理预期去衡量对方、要求对方,忽视了对方的能力和感受。
心理锚定
叔本华也说过:“人生的幸福不是寻求快乐,而是没有痛苦。”即使我们在某一领域取得了成功,也应该时刻保持觉察,时常对不断上调的心理期待进行清零。因为世间获取幸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主动降低心理期待。
因为记录不等于进步。
如果同样的错误再犯,同样的题型又不会了,同样的知识点下次遇到又模糊了,这些都不意味着进步。只有记在脑子里,不忘记,才是真正的进步。
学习即练习,有一是一
把知识当成技能去练习,只关注自己能真正把握的那些点滴细节
可见,上乘的学习方法就是这样原始、简单。不需贪多求快,只要一步一步、一点一滴地扎实推进即可。谁在这方面耍小聪明,谁就会吃亏。
刻意练习四要素
而那些成绩好的人,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把“做对”和“做快”同时列入自己的学习标准。
凡是遇到卡壳、学不下去的情况,只有一个原因——你对此前学过的东西不熟练,没有达到掌握的程度。
速度,也是能力的一部分。有时候它比理解更重要,甚至是后期竞争中唯一重要的因素。
我们在心态上要“慢”,允许自己学得少、学得慢;在动作上要“快”,要求自己熟练、迅速。
一种是认知上的学习,另一种是技能上的学习
获取高质量的知识——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 ·深度缝接新知识——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 ·输出成果去教授——让自己的实际生活发生改变。
·学习即练习,有一是一; ·速度,也是一种能力。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这样的至理名言:“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就是痛苦和无聊。当我们成功远离其中一个死敌的时候,也就在同等程度上接近了另一个死敌,反之亦然。所以,我们的生活确实就是在这两者之间或强或弱地摇摆。”
所谓B计划,就是我们在主业之外还有另一个人生目标或追求,它可以让我们填充闲暇、排解无聊,甚至创造成就。
在某个技能(或者说“某个维度”)上死磕,确实是一个策略,但更好的策略是“多维度打造竞争力”。因为在单个维度上,比的是长度;在两个维度上,比的是面积;在三个维度上,比的是体积。所以每次跨界,都是给自己拓展一个新的维度,维度多了,竞争力自然就强了。

第五章 战略——环境与多维

镜像神经元和潜意识的力量
要特别关注我们目之所及和触手可及的东西,因为离我们越近的东西就越会被关注,而越被关注的东西就越容易被放大。
长期坚持有氧运动的身体不仅更健康,也会让我们在思考力、专注力和自控力方面有更好的表现。
“固定型人格”转变为“成长型人格”
所以我们要把“借势环境”这4个字牢牢地刻进自己的脑子里
让自己尽可能避免细枝末节的琐事,避开可有可无的应酬和闲聊,把省下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自我提升,
在物理空间内尽可能接近优秀的人和环境,这比待在原地不动要主动和明智得多
取关无用的订阅、卸载多余的软件,保证信息环境纯净、高质量
那些看起来有强大自控能力的人并非真的比常人更自律,而是因为他们会尽量避免置身于充满诱惑的环境中——这才是他们保持自律的真正“秘诀”。
环境与想法相互促进,相互塑造
真正的学习绝不仅仅涉及思维这一个维度,它包含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所有感知维度。
而无法运用的知识,学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而无法运用的知识,学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一个人若只是沉迷于读书而不注重实践,就会面临“道理都懂,但就是过不好一生”的局面。
学习的秘密之一就在于同时调动多维度感官
对于学习,特别是技能学习,最终的目的就是训练潜意识,把动作内化,达到不用思考也能快速反应的程度。
真正的学习是潜意识的学习,我们不能只盯着单维度的语言和思维,而应该尽可能让自己的所有感官参与其中,不断地实践与练习。

第六章 成事——做到,是最高等级的成长

做到,是最高等级的成长
在没有外力的要求下,自发地做一件事,并让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或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总之,你想养成习惯,那就让习惯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你想培养技能,那就让技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培养一个对自己和他人都很有用的技能——这是成长改变的必经之路,也是保证生命精彩的重要基石。
只选择最重要的一个目标
✍️
英语?编程?
我做哪件最重要的事之后会让其他事情变得更简单或者不必要?
一稼提出的6条寻找人生使命的建议和卡洛琳·亚当斯·米勒提出的3个问题
思考和行动的时候别忘了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主动进行身份建设,时常提醒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需求总是最好的牵引
我们借助痛苦起步,但目的是远离痛苦、奔向喜悦,比起被动的痛苦,人生更高级的驱动力是主动的喜悦
真正的人生目标往往不是一开始就能找到的,它通常需要我们经历一个试错的过程
至于如何判断是否找到了目标,只需参考前文中的“价值、利他、复制、跨界、刚需、触动”等要素就可以。
一个人精通一项技能大约需要7年时间,而很多人一辈子通常只学一项技能,如果以7年为周期,我们这一生其实可以活很多辈子……
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
必须使这些习惯根深蒂固,成为自己毫无觉察的行为
速成”的妄念、放下这种“同时想要很多,马上就想实现”的期许。有时候只有放弃这种“安全感”,自己才能真正进入安全地带。
产出深度价值,即制定有产出的目标、保持耐心去积累价值、在舒适区边缘打磨价值,如此,我们方有机会参与价值交换。

结语 顶级的生活不是奢华,而是创造

孩子是生理上的基因原创,而作品是精神上的思想原创,这就是人生幸福的两大本源。
所以我时常鼓励读者不要沉迷于输入,而要沉迷于输出,不管学什么都要想着产出点什么,否则我们就会始终处于消费层,始终处在舒适区内。
一定要创造出独一无二且对自己和他人有长期价值的东西。
输出、价值和反馈

后记 你的一生至少要主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

努力成为一个对他人很有用、被他人强烈需要的人!
如果你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我有类似“自我膨胀”的表现,还请谅解

参考文献

💡
(按首次引用顺序) [1]稻盛和夫.活法[M].曹岫云,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9. [2]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被讨厌的勇气[M].梁海霞,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3]稻盛和夫.心[M].曹寓刚,曹岫云,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